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

一下4-5動物門(恆溫動物 變溫動物)



圖一、變溫動物
     
       
魚、青蛙、蛇、蜥蜴和龜等動物的體溫會隨環境溫度而改變,這類動物稱為變溫動物(圖一) 鳥類和哺乳類的腦部有體溫調節中樞,且保溫的構造較好,因此可以維持體溫在某一範圍內,這類動物稱為恆溫動物(圖二)。不過,恆溫動物對體溫的調節,有一定的限度。當天氣寒冷時,恆溫動物皮膚中的血管會收縮,使流至皮膚的血液量減少,可以減少體熱的散失;同時,寒冷時的食慾較佳,可增加攝取的能量;太冷時,也會使某些動物的肌肉顫抖,而增加體熱。當天氣炎熱或運動後,皮膚的血管便擴張,使較大量血液流入皮膚表層,可以促進體熱的發散;同時,炎熱會造成食慾減退,活動遲緩,也可減少體熱的產生。此外,皮膚內有汗腺,汗液蒸發也可以散失部份體熱。


圖二、恆溫動物


       
冬眠為一些恆溫動物(哺乳類與鳥類)在寒冷冬季時,其體溫可降低到接近環境溫度(幾乎到0),全身呈麻痺狀態,在環境溫度進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,或其他刺激下,其體溫可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行為。哺乳動物中的單孔目、有袋目、食蟲目、翼手目、囓齒目及靈長目中的一些種類,鳥類中的褐雨燕及蜂鳥等都有冬眠行為,稱之為冬眠型動物。這類動物體型較小而代謝率較高,比大型的恆溫動物相對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維持恆定體溫。熊及臭鼬等動物在冬季呈麻痺狀態,但體溫不降低或降低少許且易覺醒,故稱為冬睡,有半冬眠動物之稱。變溫動物到冬季亦呈麻痺狀態,但它們的體溫是隨環境溫度被動地變化,在溫度降低到可耐受溫度以下時,不會被激醒,而是被凍死。這種行為與恆溫動物的冬眠完全不同,稱之為蟄眠。

       
冬眠型動物的年度周期可分為非冬眠季節(生殖季節)與冬眠季節。於冬眠季節時,冬眠型動物蜷縮不動、不吃不喝,代謝率降到最低。冬眠型動物在非冬眠季節中,其體溫是恆定的,而在冬眠季節體溫是可變的,故特稱為異溫動物(圖三)。異溫動物在非冬眠季節裡,其體溫也有25的波動,而與其親緣相近的非冬眠型動物之體溫波動僅0.5左右。此外,冬眠型動物對低溫的耐受能力大。人的致死低體溫是2629,大鼠是1315,而冬眠型動物則可耐受接近0的低體溫,甚至超冷狀態,如蝙蝠冷卻到-9仍可復甦,自動產熱使體溫上升到正常狀態。這是異溫動物區別於恆溫動物或變溫動物的重要特徵。


圖三、刺蝟是異溫動物的一種

資料來源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